清康熙 天蓝釉苹果尊直径10.2cm
本品敛口,圆腹,内凹圈足,器形秀雅别致,器口内凹。通体施“天蓝釉”,淡雅匀净犹如碧空之色 ,为康熙晚期御窑代表作。此器胎体厚度适中,圈足修削利落,胎质硬朗且细腻洁白,表明胎土淘洗精良。底施白釉,正中落“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天蓝釉苹果尊甚为罕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例,可见《故宫博物院藏—清盛世瓷选粹》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12月,第58页,图17。美国华盛顿国家艺廊藏例,收录于Virginia Bower等,《The Collections of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Systematic Catalogue:Decorative Arts》,华盛顿,1998年,页93-7。另可比对上海博物馆藏品,收录于汪庆正编,《上海博物馆藏康熙瓷图录》,1998年,图版216。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也有藏例,录于Suzanne G. Valenstein,《A Handbook of Chinese Ceramics》,纽约,1989年,图版240。日内瓦鲍氏典藏之例,也可资比较,收录于John Ayers,《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日内瓦,1999年,卷2,图版178。 来源: 香港苏富比,1999.11.01,Lot 339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EK51,购自Ezkenazi Ltd. |
清康熙 天蓝釉柳叶瓶本品因造型纤细似柳叶,故有「柳叶瓶」之称;又因隽巧秀美宛如亭亭玉立之佳人,又称之为「美人肩」 。通体施「天蓝釉」,淡雅匀净犹如碧空之色 ,可与同时代名品「豇豆红」比肩,极厚润莹亮,色调淡雅宜人,娇嫩之美不可言喻,更于深浅变化之中予人感悟窑火神功之无限魅力。器底圈足,圈足修削利落,胎质硬朗且细腻洁白,表明胎土淘洗精良,足底内所署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两行六字款写于坚细滋润白釉之下,笔力深沈遒劲,在似拙非拙之间,别有格致。 来源: 香港苏富比,1999.11.1,Lot 340 玫茵堂旧藏 著录: 《香港苏富比三十周年》,页147,图版127 柳叶瓶形体修长,下腹内敛,底足径幅甚小,故而器物重心不在下部而是在肩部,正常摆放尚觉不稳。如果使用常见瓶类的装烧方法,以垫饼为之,无论在入窑安放还是烧窑过程当中只要稍有轻微晃动均会倾倒损毁,根本不可能成造。因此,必须在装烧环节予以特殊处理,即足外墙呈现一圈较宽的无釉涩胎,出窑之后,出于美观和陈设稳固考虑,亦需要给柳叶瓶匹配内凹式底座。此为窑工以瓷土塑造出厚逾一寸的垫烧具为柳叶瓶支撑为用。故传世所见康熙豇豆红柳叶瓶,多为足下露胎较长。而本品天蓝釉器,胎土、釉料更为轻盈,以传统垫饼烧造即可,有异于豇豆红器,故尤显更为稀有珍贵。 康熙一朝于众多器皿之中,太白尊、镗锣洗常见,若论数量之稀少,当推柳叶瓶、蟠龙瓶等立件,故历来难求一见,目前中外许多著名公私收藏机构不曾典藏。与同期名贵的釉色豇豆红相比,天蓝釉器物烧造数量少之又少。传世所见康熙天蓝釉器皆为名品,有见柳条缸、镗锣洗、鼓钉式花觚、琵琶尊、苹果尊、双龙耳尊、莱菔尊、月牙梅瓶、马蹄尊等若干。而本品柳叶瓶于市场中极为罕有。传世公私收藏,可见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两例,一例配有Tiffany & Co公司为其定做之底座,为Benjamin Altman先生于1913年捐赠;另一例著录于《The World’s Great Collections, Oriental Ceramics》,卷12,东京,1977年,编号136。另见传世一例为恭亲王(1833-1898)旧藏,著录于《Selected Far Eastern Art in the Yale University Art Gallery》,美国耶鲁大学,1970年,编号341。三例于市场流通,其一为香港徐展堂先生旧藏,售于香港佳士得1997年11月5日,静观堂专场拍卖,编号861,另一例售于香港苏富比,1997年11月1日,编号340;再一例为布莱尔J. Insley Blair (1870-1939) 收藏,售于香港佳士得2012年11月28日,编号2118,成交价为1242万港币。 |
清雍正 柠檬黄釉小杯 高:6.6cm
本品撇口,深腹,圈足,杯形小巧俊秀,显曲线流动之趣。内壁施白釉,外壁柠檬黄釉,纯净娇嫩,与整器的轻盈灵透相得益彰。底部施白釉,并署「大清雍正年制」青花双行方框楷书款。是为传世所见雍正朝柠檬黄釉瓷器之中品格至佳至美者。品精小可爱,可谓掌中之物,甚适于心,极为罕得。 清时,颜色釉品种以雍正朝为最,传世柠檬黄釉以雍正御窑最佳。乾隆朝清宫内务府造办处《记事档》载录:「乾隆三年元月二十五日,太监高玉交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洋黄三寸碟、洋黄里外收小三寸盘……传旨交与烧造瓷器处唐英,照样烧造送来。」此处所说的「洋黄瓷器」正是指雍正朝的此类旧物。 来源: Stephen Junkunc三世旧藏 S.Marchant&Son旧藏,伦敦 玫茵堂旧藏 著录: 《康熙、雍正、乾隆御窑瓷》,S.Marchant & Son,1996,编号20 《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4,编号1829 |
清乾隆 窑变釉撇口瓶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款
来源 1. 香港苏富比,2001年5月1日,编号 519 2. 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收藏,编号EK76,购自Ezkenazi Ltd. 撇口,长颈,圆鼓腹,圈足,秀丽端庄,通体施窑变釉,外壁呈紫色细丝纹,瓶内呈月白,底部着意摹仿钧窑,覆以酱色混灰白亮釉,底部正中「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刻款。 《稗史汇编》有云:「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 窑变釉一般采用两次或多次上釉方法造成,所施釉料中除铜以外,还含有铁、锰、钴、钛等微量金属元素,在烧成过程中,这些金属元素自然结合,因而使釉面呈现出不同的色调、花纹或斑点。此式瓶型传世较为少见,同可见窑变釉、霁红釉者,可见一例红釉例,为香港收藏,录于机暇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器》, 2007年,页102,图10。窑变釉例,为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出版于《中国陶瓷,清朝瓷器》,R.K,1986,图版25。瑞士鲍氏东方艺术馆藏有一件近似例,见1999年出版《Chinese Ceramics and the Baur Collection》,图版297号。 |
清康熙 月白釉花觚
高:18.5cm
此件花觚撇口,似喇叭狀·細頸,橢圓腹·腹下漸外撇·淺圈足。通體施月白釉·頸下及足上各凸起弦紋三道·腹上下各凸起一周鼓釘紋。足内白釉,書青花“大清康熙年製”六字三行楷書款。 此花觚凸弦紋處露白色胎骨而顏色淺淡,與整體釉色形成深淺對比·在清雅簡單中又富於變化。康熙晚期·清王朝的統治逐漸步入全盛時期,在統治者的直接關心下,景徳鎮御窯廠的燒造終於初具規模·尤其是到了康熙四十四年郎廷極督窯之時·景德鎮御窯廠終於迎來了有清一代的第一次生產高峰·創燒了以單色釉為主的大量曠世名品,除了郎窯紅、豇豆紅等熟知的品種外,同時期的其它單色釉如天藍釉、月白釉等同樣具有極高的質量與檔次·且燒造數量更少,本品便為其中佳例。本品之月白色釉為康煕年間景德鎮御窯廠創新釉色因其釉色淡雅悦目·可與同一時期創燒的天藍釉媲美。 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一例康熙白釉鼓釘小花觚·形制與本品相同·錄於《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一顏色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第123頁,圖112。另一例可參考《上海博物館藏康熙瓷圖錄》,上海博物館、兩木出版社·1998年,第333頁,圖219。另一天藍釉例,形制,紋飾皆完全相同,可見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之康熙天藍釉花觚·見《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御窯瓷器卷上冊》,直308,圖115 龐耐女士(Ali| ce Boney,1901-1988),上世紀五十年代紐約知名的收藏家與古董商。她與東方藝術品結緣於1924年。其時,年僅22歲的龐耐和新婚 不久的丈夫共同於紐約開設了美國最早的一家經營中國藝術品的畫廊-Jan Kleykamp二十年代的紐約藝術界對中國藝術知之甚少·龐耐女士的畫廊對於啓蒙和推廣中國藝術品趄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至八十年代後·該畫廊更發展成為美國地區中國藝術品收藏家的重要聚會場所·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東方藝術部門館長 Alan Priest都是座上客。 二戰之後,龐耐女士親自訪問日本,先後結識由盟軍統帥麥克亞瑟聘任為維護 東京文化遺產和文物史蹟部門的藝術史學者,·如虎力士( Howard C. Hollis)和李雪曼( Sherman Lee)等人,開始全面接觸到泛亞藝術名品。復於五十年代晚期,為了搜尋高檔中國文物,往返穿梭於美國紐約及東京。1960年起 龐耐女士對於紐約地區中國文物的收藏·貢獻良多,影響深遠·多位中國文 物收藏界的知名收藏家都曾受益於她·如歐文夫婦( Florence and HerbertIrving)一直奉她為首席中國藝術顧問。安思遠( Robert h.E| worth)對於中國古董家俱的喜愛也主要受她的啓蒙教導。英國頂尖古董商艾斯肯納齊( Giuseppeeskenazi)也曾向龐耐女士請益學習中國文物。 |
清雍正白釉暗花夔龙凤纹三登壶
高:12.3cm
壶圆口,直颈,斜肩,扁鼓腹,圈足微外撇。颈、肩、腹三部分中间各饰一道凸棱,通体暗花纹饰,颈部饰蕉叶纹,肩部饰夔龙纹,腹部为如意云头间饰几何纹。满罩透明釉,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来源 胡惠春珍藏 展览 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上海、北京、香港,2005年,图录图版23号 本瓶器形独特,应是以宋元时代的官窑三登方壶为原型,如清宫旧藏一件器形相若的南宋-元官窑青瓷三登方壶,参见《贵似晨星——清宫传世12至14世纪青瓷特展》,台北故宫2016年,页166-167,图11-48。此外,台北故宫《宋官窑特展》图录中亦载有另两件官窑粉青三登方壶,与本拍品相似,参见《宋官窑特展》,台北,1989年,页49,图3、4。 本瓶高圈足椭圆形壶身,器身自圈足以上分三层台形内收,外壁自口沿至圈足于釉下分别暗刻双重蕉叶纹、云凤、夔龙以及如意等仿古青铜器图案,器内外满施白釉,釉色白中微微闪黄,釉色滋润,底落于青花双圈内楷书雍正官窑款,与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所作《陶成纪事碑》「仿白定釉,止仿粉定一种,其土定未仿」相应,为雍正时期仿宋定窑白釉制品,十分罕见。 据《清文件》记载,雍正七年三月,清宫出内藏定窑白釉器令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三月二十日,郎中海望持出白定磁小瓶一件。奉旨:比此瓶大些小些的,或官釉,或别样釉水,照此样交怡亲王,着年希尧做些。钦此。」此外,在《清文件》中还记载着多条,清宫选出珍藏定窑器物命内务府造办处或画图样,或配制架座的记录,由此映证了雍正皇帝对于定窑白釉的喜爱。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一件与本器相同的例子(参见台北故宫器物典藏系统数据检索编号中-瓷-000759)(图一)。另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器形和设计都几乎相似,惟纹饰为凸印的带盖例子,见2005年北京出版《清代御窑瓷器》,卷一(下),图版87号;及台北故宫藏一件无盖凸印例子(中-瓷-000753)。 |